村民79载守护新四军烈士墓,烈士家人设立奖学助学金回报乡亲
- 来源:海外网
- 时间:2023-08-03 18:20:49
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村民79载守护新四军烈士墓,烈士家人设立奖学助学金回报乡亲——
(资料图片)
你守护烈士墓 我设奖育春苗
■余 健孙丽莉
郑大芳烈士的胞弟、新四军老兵郑国芳。
“感谢爷爷的关心帮助,我一定继承先烈遗志,好好学习……”“八一”前夕,一封手写的感谢信从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寄往上海。
写信者是新杭镇中心小学学生沈星辰,她刚刚获得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。她感谢的对象,是这一奖学助学金的设立者——郑大芳烈士的四弟、95岁的新四军老兵郑国芳。13年前,为了回报广德人民对在当地牺牲烈士郑大芳的深情厚谊,郑国芳及其家人在广德设立了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奖学助学金。13年来,已资助400多名学子。近日,笔者来到广德,探寻这段绵延近80载的鱼水深情故事。
寻 亲
“我的大哥是在广德牺牲的。为了找到他,我们全家找了30多年。”提起长兄,郑国芳难掩激动。
1939年,18岁的郑大芳告别上海的亲人,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。同年,他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立下“好男儿报国志在四方”的志向,改名为“郑大方”。在他的影响下,6个弟弟妹妹先后走上革命道路,一家人天各一方。
1945年,郑国芳意外得知大哥已牺牲的消息,但是怎么牺牲的,葬在哪里,没有确切信息。新中国成立后,全家人一直四处打听。让郑大芳魂归故里,是他们最大的心愿。
1979年,在郑大芳一位老战友的帮助下,郑国芳终于在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(现为广德市)新杭镇横岗村,找到了大哥的墓地。令一家人意外的是,虽已牺牲多年,葬在深山之中,但郑大芳的墓地保存完好。
当地百姓告诉郑国芳,那是1944年3月,新四军6师16旅48团在杭村(现新杭镇)伏击日伪军,取得歼敌数十人、缴获日式九二步兵炮等大量枪支弹药的战绩。然而撤退时,三营教导员郑大芳不幸被冷枪打中,壮烈牺牲。“他是为了百姓牺牲的,就是我们的亲人!”当地一位老人捐出棺材,将郑大芳就地安葬。此后多年,当地群众一直自发祭扫和守护烈士墓。
郑家人曾打算将郑大芳的坟茔迁回上海。然而,消息传出后,横岗村村民都赶来劝阻。“烈士是我们的恩人,也是我们的亲人,我们舍不得他离开”“郑教导员是为了保卫这片土地牺牲的,就让他‘留’在这里,也让后代铭记先烈的付出”……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,情感真挚。这份坚持打动了郑大芳的父亲郑家栋,老人嘱咐儿女们:“你们的大哥不孤单,当地百姓把他当成亲人。他对那片土地也有感情,就让他长眠那里吧!”
新杭镇中心小学学生在郑大芳烈士铜像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。
设 奖
时光荏苒,这份对烈士的尊崇始终如一。
郑国芳说,每年他都会和家人来广德扫墓。无论何时来,郑大芳烈士墓碑前都是一尘不染,鲜花簇拥。当地还以郑大芳烈士的曾用名修建了“大方路”,开设了“大方”商店,公园广场里随处可见有关郑大芳等英烈事迹的展陈。
“我们一直想着能为老区人民做点什么,回报他们对大哥的这片深情。”郑国芳告诉笔者,在郑大芳烈士墓附近有一所小学。13年前,听说学校依然有个别孩子因贫辍学,郑国芳一家人决定,捐资设立以郑大芳烈士名字命名的奖学助学金,助力老区乡村教育。
2010年,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第一次颁发。之后的每一年,郑大芳烈士的亲属们都会从上海赶来,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,表彰优秀教师并资助家庭困难学生,为师生作铁军文化和党史教育报告。13年来,已发放奖学助学金20余万元,惠及400多名学子。
“这是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财富。革命先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流血牺牲,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最能教育人打动人。”新杭镇中心小学校长高长征告诉笔者,学校内设有郑大芳烈士事迹陈列室,还将郑大芳烈士墓、郑大芳纪念馆作为校外德育基地,定期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。
传 承
悠悠岁月,弦歌不绝。这段鱼水情深的佳话仍在续写。
“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烈士郑大芳的事迹。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述说了1944年杭村大捷的丰功伟绩……”暑假,也是学生研学高峰期,在广德市烈士陵园,讲解员段昱恒声情并茂地为研学学生讲述英烈故事。她也是第一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。
段昱恒告诉笔者,正是郑大芳烈士精神的激励,让她从听故事的人,变成了讲故事的人。
“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奖学金是400元。我把奖状攥在手心里,激动得满手是汗。”这段难忘的经历,让段昱恒自此特别关注红色历史和英雄事迹。
怀揣着对英雄的敬仰,她成为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名英烈讲解员。“每一位英雄烈士,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;每一次对他们的缅怀,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;每一次对他们的致敬,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。”在段昱恒看来,纪念英雄最好的方式,就是传承精神汲取力量,她要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。
如今,修缮一新的郑大芳烈士墓,已经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位于新杭镇中心的初心广场,也立起一座郑大芳烈士铜像。一批又一批党员、干部、学生来到这里,缅怀英烈、感悟初心。目前,广德市有烈士纪念设施168处,英烈的名字不再只是刻在石碑上,而是遍布城市的街巷,融入百姓的生活。
英雄精神滋养一方土地,培塑青年家国情怀。广德青年从军报国热情高涨,去年入伍新兵中大学生比例达73.7%,其中不少人摁下红指印,主动申请到边疆、到海防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
配图由作者提供
来源:中国军网-中国国防报
关键词: